小红书 为什么媒体扎堆在这里办公?
发布时间:2022-10-01 09:43:08作者:顺晟科技点击:
以“种草”为口号的小红书,其实是媒体老师的“新闻雷”。
在如今“信息过载”的网络,一条好的原创新闻往往是可得而不可得。不过,也有媒体老师找到了新的“方法论”,就是每天看小红书,在上面寻找可操作的话题。
前段时间,小红书的博主引爆了钟不会化的社会热点。之后某商品得了虫,圈里又出了哪些新品牌,还有飞盘、露营、徒步等运动引发的各种话题.在熙熙攘攘的舆论中,新闻频出的小红书被媒体老师们视为重要的“选题和吃米的工具”。
但同时,被媒体老师盯着看,小红书的优点和缺陷也在聚光灯下被“放大”。对于小红书来说,这是压力,但不是坏事。小红书的理想是成长为APP中的“生活城市”,在这个“城市”中打造用户、品牌、商家共生共赢的秩序。
现实社会还是需要传媒业充当“调节阀”和“啄木鸟”的角色。小红书虚拟城市获得了更多的媒体关注,也是对虚拟生态的修复和修正。
01
琐碎的分享中隐藏着好的内容
前不久,“钟一小时不晒化”的消息登上热搜后,负责人在北京某媒体的例会上显得有些生气,后悔失去了一个好话题。
因为,这条新闻线索来自小红书一位博主的分享。早在这个新闻热搜前24小时,就有同事在群里发布了博主的分享。
你为什么不这么做?跑线的同事认为,价格高的钟在里面多加奶油等成分很正常;但在看来,冰淇淋会融化是常识,钟的“反常识”才是最大的新闻。
复盘后,我也在感受年轻人对小红书的热情,连生活中的琐事都要发一个帖子。但就是这件小事,也有好消息被发现。
分享是小红书的关键词和核心价值。“希望大家能理解小红书的分享者,作为这个时代中国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创始人曲方曾经这么说过。
在新消费观念盛行的当下,年轻人敢于拥抱新鲜事物,善于表达自己。这两点在小红书上都有体现,小红书也成为了检验品牌好坏的地方。
河南跑媒体的记者肖佳,想写一篇李宁跨界咖啡的新闻,苦于所在城市没有“宁咖啡”。他怎么能得到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小贾也把目光投向了小红书。在小红书上,他找到一位厦门博主分享说,购买“宁咖啡”,需要在李宁达到一定的消费金额。
看完小红书,小贾跟卢九的商业评论分享了两个结论:一是宁咖啡噱头大于现实,二是消费者很难为宁咖啡买单。“我在小红书看了博主们分享宁咖啡的帖子。没有分享驱动力的品牌,很难火起来。”萧佳说道。
事实上,许多新的消费品牌,或因其在大城市的小众或受欢迎程度,小红书也成为媒体行业的第一手经验。
中秋节前夕,迪士尼超级IP灵贝娜尔“翻车”。小红书博主分享,几乎全是牛“小狐狸”买的汉服,居然还剩下(衣服前面遮到左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被打扮成“野蛮人”或丧服。
消费者公众号“智商税研究中心”经理潘戈很快注意到了小红书里的“新内容”,并迅速做了一个商业观察,指出国外品牌在中国是赚钱的,但对中国文化没有尊重。这篇文章也获得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很多网友也感谢小红书的分享,让他们避开了这只“迷途的狐狸”。
02
媒体的“啄木鸟效应”
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在小红书吃饭,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年轻人在小红书上的积极表达和情感流露,让小红书成为洞察z世代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窗口。
被年轻人拥抱的小红书,孵化并帮助了很多新兴品牌“冷启动坡”,但在融合流量的另一边,也必须接受流量风潮带来的“暗礁”。
从一个跨界的PDF开始,现在已经成为消费者决策宝典的集合。小红书与消费者决策的接近性决定了其商业属性。
小红书的理想是成长为APP中的“生活之城”,用户、品牌、商家可以共同生活,共赢。这是一个相当乌托邦式的理想。即使在现实世界中,也没有纯粹的理想,商业化的过程也必然是红与黑的混合。
在商业化初期,小红书已经展示了其商业转化能力。被誉为“小红书新品牌第一股”的完美日记,在2018年开始以小红书为主要阵地“种草”。众多kol的高效分享使其成为当年天猫美妆销量第一的国产品牌。
这种品牌打法正在被其他品牌模仿。然而,在“Mark My Life”社区生态中,大量并非真实用户意愿的表达也让小红书面临着社区平台核心规则与商业化之间的博弈。
这种游戏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阿里、拼多多、美团等互联网巨头早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与上述巨头相比,小红书还处于高成长阶段,有变数,也意味着指数级的发展机会。
某种程度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小红书的负面指标将与开放程度成正比,但这恰恰是小红书竞争力的体现。比如小红书发现B&B后,该领域的销售一度碾压传统OTA平台,但同时也提到了滤镜过多的问题;当小红书成为旅游攻略的宝库,游客对未开发景点的推荐贴也成为舆论焦点。
对于小红书来说,鼓励用户自发组织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机制才是生命力所在。小红书作为平台的重要职责是制定核心规则,以开阔的视野完成生态建设。
谁也不知道小红书引爆的下一个领域和话题在哪里,是否存在监管空白。小红书只能看出其中的猫腻。老师的好饭正好产生了“啄木鸟效应”,帮助小红书从第三视角进行生态修复和矫正。
说白了,如果连媒体老师都不愿意在小红书上找新闻,那就意味着平台的流量逃逸,价值受损。
03
小红书的名片
在于误差修正值。
在不同的人眼里,小红书有不同的标签。但只有尊重小红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才能持续观察其成长性和投资价值。
小红书平台看似分享生活的嵌入式内生商业模式,也对消费产业链的升级调整起到积极作用。容错纠错这种商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过程,也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第一,小红书对品牌产品和策略有纠错价值。
早些年,电商平台只是一个交易平台。随着实体经济的渗透,消费品牌通过产业带支撑和精简供应链被迫升级。
小红书的作用也在这里。因为,小红书不仅可以帮助产品和品牌获得用户的认可,还可以通过用户分享获得消费者的第一手反馈,及时认识到新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
对企业来说,这种短链接反馈比市场调查更快更准确。
第二,小红书的纠错机制对同类小红书的生态具有镜像意义。
互联网发展的逻辑脉络是在虚拟世界中制作现实生活地图,完成高效互动和情感连接。对于通过碎片化娱乐延长用户时间的app,小红书匹配的是用户和博主的利益,甚至是形式
这种长期的用户粘性是目前各大互联网巨头所缺乏的。很多互联网开始打造一个类似小红书的模式或者平台。比如拼多多的小圈子,JD.COM的种草秀,美团的百宝箱.
小红书的商业模式已经确定,所以它建立体系,填补体系空白,会让后来者少走弯路,降低生态风险。对于踏入“无人区”的先行者,应该多一些宽容。
第三,小红书将成为z世代生活的“窗口”。
如果说电商行业或生产的消费升级决定了消费,即市场上有什么,消费者用什么;那么,利用小红书生态中的消费品牌,就会形成消费者想要什么,品牌生产什么的反向定制。
比如“洪光MINI EV”通过小红书找准了年轻人个性化定制的差异化需求。通过“装饰”和DIY,上汽通用五菱品牌成功地与时尚、年轻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成为了“潮流宠儿”。其在小红书的相关笔记被曝光超过2亿次,品牌搜索排名一度跃居汽车行业第一,知名度增长近700倍。
“不怕慢,就怕站。”小红书的平台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治理过程也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老师作为第三方的见证者,在获得更多优质新闻线索的同时,见证并参与小红书成长的纠错机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增长。
(报告)
- 上一篇 : 不知所云的AI绘画对内容创作者有什么用?
- 下一篇 : 千万不要做这种抖音(抖音)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