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分享创造价值 合作实现共赢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努力打造“国产ChatGPT” 大厂都在争取

发布时间:2023-03-13 09:21:54作者:顺晟科技点击:

2023年初,ChatGPT真的火了,大厂们也没闲着,开始了第一波快速布局。

来自微软、谷歌、百度、JD.COM、科大讯飞、腾讯等。都公布了与ChatGPT联合推出的业务线。其中,百度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会议上对其“中国版”ChatGPT业务——寄予厚望。

然而,要想实现“中国版”的ChatGPT,各大厂商仍需在ChatGPT项目的人员储备、现金储备、商业化规划等方面面临挑战。

霞光社从脉脉相关人员处了解到,从2月份开始,各大厂商开始“抢”ChatGPT相关的人才。在大厂几乎所有主要业务都面临增长天花板的情况下,ChatGPT的故事会成为下一个“超宇宙”泡沫吗?大厂布局ChatGPT能否带来潜在的收入提升?

大厂们,上车!

沉寂三年后,ChatGPT正在给大厂们带来一次“久旱逢甘霖”的机会,科技互联网头部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宣布“上车”。

主营业务为搜索引擎的百度,凭借天然优势,抢占了ChatGPT中国“第一候选人”的位置。早在2月7日,百度官方就宣布要打造一款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服务,并将该项目命名为“文易欣颜”。计划3月完成内测,并对外开放。

随后,在2月22日百度第四季度财报会议上,百度甚至表示要将文心与所有运营产品和面向客户的产品结合起来。比如将文心嵌入搜索引擎,重塑信息搜索、生成和呈现;并集成到小型和汽车解决方案中,以增强用户体验。

腾讯紧随其后。2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腾讯已成立对话式人工智能产品“HunyuanAide”项目组。项目组将联合腾讯内部各个团队构建大参数语言模型,目标是“通过性能稳定的强化学习算法训练,完善腾讯智能助手工具,打造腾讯智能助手。”

对此,腾讯曾向媒体表示:“目前腾讯已在相关方向进行布局,专项研究也在有序推进。”

大厂同步的“抢人”行动也相继展开。

脉脉平台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夏光新闻社,自2月份以来,百度、阿里巴巴、JD.COM、自动驾驶汽车(Aauto Quicker)等大公司都发布了与ChatGPT和AIGC相关的职位,月薪高达10万元。

BOSS直聘的时候,百度就开始高薪聘请“文易欣言”项目的相关岗位。比如工资45K-75K*16的语音产品经理,工作内容包括车版文易欣颜的能力建设;26K-50K*16薪资iOS开发工程师,工作包括AIGC在文新产品线的应用.

图片

BOSS直聘百度文心部进行相关岗位招聘。

来源:BOSS直聘夏光社截图

事实上,在BOSS直聘、脉脉就业、猎聘等就业平台上搜索ChatGPT职位,硕士职位月薪基本都在3万元以上,最高可达9万元。虎嗅也统计过,ChatGPT相关的岗位工资都是中等偏上,其中,AIGC 39.08万,对话机器人34.89万,预训模特33.93万。

根据脉脉发布的《2022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报告》,清华大学大数据工程、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人工智能领域最抢手的三所高校和专业。

图片

来源:脉象报道夏光社会截图

然而,即使在高薪的“诱惑”下,国内顶尖的AI人才依然是“稀缺资源”。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ChatGPT团队的学历背景和国内相关岗位的学历要求。——科技信息分析机构AMiner和智普研究发布的《ChatGPT团队背景研究报告》显示,ChatGPT R&D团队中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比例分别为33%、30%和37%。

另一份来自大数据猎聘的国内AI人才市场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在预训模型、对话机器人、AIGC这三个ChatGPT相关领域,国内企业明确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占比分别为71.33%、82.30%、92.53%;只有16.49%、9.86%和18.22%要求硕士或博士学历。

相比之下,可以感知到国内AI行业的学术要求和ChatGPT团队还是有差距的。

“救命稻草”

为什么大厂们迅速“卷起”ChatGPT?答案可以从他们最近的财务数据看出来。

在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的时候,“从‘高速’到‘高质量’增长”基本成为2022年以来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默契共识。

以百度为例,百度单季度营业收入增速已经从2021年初的24%下降到2022年底的-0.03%。其中,互联网广告营销作为主营业务,2022年同比下降6%,而AI驱动的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

一向以游戏为主的腾讯,在版号限制、未成年人防沉迷等政策下,游戏市场也陷入了负增长。2022年第三季度,腾讯本土市场游戏收入下降7%,国际游戏市场增速也放缓至3%。

因此,“第二增长曲线”成为各大厂商积极探索的领域。比如腾讯宣布回归技术本质,在云业务上发力;百度布局子公司,已参与新能源汽车领域;而蚂蚁则以支付宝为延伸,布局数字货币。

只是回过头来看,很多大厂的“第二增长曲线”的故事讲不通。

大昌云商业化“堵而长”。面对运营商云、华为云等竞争对手,大昌云只能“圈地”,用原有业务服务生态系统内的客户,比如零售的阿里云,游戏的腾讯云。

另一方面,云业务的盈利始终是个问题。拥有先发优势的阿里云勉强实现单季度盈利,而发力较晚的腾讯云去年仍强调减少以低价换取客户的行为,追求“高质量”的云增长。

与大昌云相比,Web3.0概念衍生出的元宇宙、数字货币等业务更难实现。

首先,是利用场景的模糊。

元宇宙的概念很抽象,很难理解,一般消费者最多能理解到XR级别。就算大厂能用《头号玩家》 《贝克街的亡灵》这样的影视作品来讲述派遣人的故事,消费者也不能只靠这些概念来期待创新产品或者体验升级。久而久之,这些故事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其次,是法律法规的模糊性。

数字货币交易一直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规则不完善,让这个业务成为“小众投资”,大厂也不会大肆宣传,只会“悄悄上线”。似乎只有“圈内人”才会去网上交易。而什么样的数字货币更具有收藏价值,其背后的学习成本也更高,这就注定了它无法成为大众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生意。

无法场景化、规模化、商业化,成为了“第二增长曲线”的约束。相比之下,ChatGPT略胜一筹。

至少,ChatGPT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从大场景的搜索引擎到小场景的汽车智能语音,都可以进行承载和进一步探索。其次,ChatGPT的用户体验非常直观。以前的搜索引擎都是靠用户输入非常精准的搜索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用户不可能有第二次或者第三次连续对话,只能不断修改搜索内容。而ChatGPT则实现了很多自然语言的对话,更加直观的提升了体验。

ChatGPT会是一场“烟花”吗?

ChatGPT会重蹈“元宇宙”的命运吗?这是ChatGPT概念火了之后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大厂们会不会加大布局,会不会无疾而终?

客观来说,ChatGPT想全方位商业化,还是有问题的。

首先是它的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的时效性。财经编辑小丽曾经测试过ChatGPT。她向夏光通讯社抱怨:“我之前请ChatGPT帮我分析苹果的财务状况,提供给我的参考数据都是2021年的。”这不是个例。在使用ChatGPT时,夏光学会经常在其提供的参考资料中发现事实错误。

一位资深行业专家也告诉夏光,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详见霞光社文章《全民“调戏”ChatGPT》)

另外,商业化时间长意味着“烧钱”,这可能也是目前大厂面临的挑战。

以百度为例。因为增收难,所以在降本增效,研发费用也降低了。2022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百度R&D费用同比增长10%,单季度同比下降23%,R&D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从20%下降到17%。

图片

来源:百度财报

另一方面,2019年至2021年,百度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284.6亿元、242亿元和201.2亿元,同比分别下滑21%、15%和17%。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盈利而不断控制的R&D投资,另一方面是逐年下降的现金流。百度是否有耐心“烧”出第一个“中国ChatGPT”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烧”不烧是个问题,等也是个问题。

以腾讯为例。到2022年第三季度末,总现金为3000多亿元,但腾讯的季度营收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在此之前,腾讯也已经宣布解散XR部门,可以看出腾讯对于这种时间长、商业化慢的“烧钱”业务并没有太多耐心。

除了“烧钱”,ChatGPT能否增加收入也是未知数。

以文新伊彦为例,百度目前表示ChatGPT与搜索结合可以提高用户体验,从而提高搜索用户的市场份额。当用户停留时间长了,质量提高了,可能会促进网络广告业务的增长。换句话说,ChatGPT的直接收费可能还很遥远,但是依靠这个概念先引水再到老本行,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

但是,这种逻辑是否合理,仍然值得商榷。搜索用户的增长天花板似乎已经出现,但是ChatGPT真的能创造一个新的需求并满足这个需求吗?换句话说,ChatGPT或许是锦上添花,但真的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功能颠覆吗?如果没有,而ChatGPT项目又不能单独收费,那么ChatGPT就可能成为下一次《超宇宙》——体验高调而草率的结局,只留下最后的遗憾。

(报道)

TOP

QQ客服

1891014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