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牛科的CEO聊到了越来越“滚动”的校招
发布时间:2022-09-15 09:25:16作者:顺晟科技点击:
北京最热的季节已经过去,但进入毕业年级的大学生们却还停留在最焦虑的人生时刻。新秋将至,意味着他们进入了校园招聘的关键时期。兵临城下,无论是粮草充足,还是兵荒马乱的局面,都要精力充沛地“接受挑战”。
找工作是毕业后要考虑的事情?这个想法目前还不能成立。
如果想毕业时有一份好工作,需要在前一年秋季拿到offer想在秋季拿到好的offer,需要有暑期实习的经历。即使想找暑期实习,也最好有日常实习的项目经验。
是个明显还在校园里的新人。被求职时钟推着往前走,他恨不得一毕业就成为技术工人。一切都越来越“卷”起来,这是职场新人的第一课。
在秋季2023届毕业生校园招聘启动之际,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来到了牛科位于朝阳区的总部。这是中国最著名的校园招聘平台,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1000多家企业在此完成校招。
十五年前的校招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校招越来越“卷帙浩繁”?一头牛是怎么赚钱的?和牛科创始人兼CEO叶翔宇一起聊起了中国校招《前世》。
“校招真是年年滚动”
2007年,叶翔宇毕业的时候,校招还是一个不太系统的概念。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关键渠道有两个,一是校园里流行的BBS论坛,二是师兄师姐们代代相传的口头“经验包”。
也有企业宣讲会,但规模没有现在大,目标机构范围也没有现在广。一些想招聘的公司去校园里讲课,想找工作的学生去听课,顺便做一套试题。流程和现在没太大区别。
但那时候学生和企业都没有现在这么着急。
“当时学校有个铁律,就是政策规定10月1日以后企业必须进学校,不能影响我们学习。”叶翔宇回忆道,“而且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毕业生。高三的时候要上一段时间课。不像今天大四毕业,大三那年你得找实习,竞争很激烈。”
某种程度上,校园招聘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风头正劲的热门行业和企业,在学校招聘时收到的简历总是最多的。15年前叶翔宇坐在小礼堂听宣讲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2007年,中国互联网还没有迎来高速发展期,外企最受毕业生欢迎。回顾当年参加的就业讲座,叶翔宇想起了一位学长。“那时,那个学长去了斯伦贝谢,”他补充道,也许是意识到了我对这个名字的困惑。“Schlumberger是一家销售石油的外国公司。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月薪八千什么的。反正很高,大家都以她为榜样。”
同期其他快消品牌,如宝洁、联合利华、玛氏等。也都是闪亮的名字。高起薪、高福利几乎是外企的代名词。
叶翔宇曾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工作,在去外企的浪潮中通过校招进入Google,开始了工程师生涯。几年后,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愿意花真金白银去争取最好的学生。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外企,加薪幅度有限,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2021年,联合利华给新年管理培训开出了19.1万的普薪,而另一方面,腾讯给新年毕业生开出了普薪套餐(传说中的白菜价),高达38.1万年。
快速发展的行业需要大量年轻人才,大量年轻人涌向新的行业。这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
牛能制造的第一个机会,是因为它在合适的时间连接了需求的两端。叶翔宇说,一开始只是想做一个像自己这样的工程师刷题学习的工具,帮助大家在事业上不断前进。没想到第一次大规模涌入的是急需大量信息的学校学生。
秋季开始招聘,面经(面试经验)岗位开始涌现。
直到2017年,牛科才真正开始下定决心做校招。
“第一波用户,你发现主要是学生,后面自然会积累,慢慢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校招的见证者,校招的招聘者,到校园招聘企业的老板,叶翔宇见证了15年校招越来越多的过程。
最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线的前移。
“你看,10月份我们(企业)入校之前,(学生)真的(开始)找工作了。后来变成了可以提前进来的企业,然后就是暑期实习。简历上最好有内容。之后,最好在暑期实习前进行日常实习,这样可以让你进入暑期实习。”
招聘几乎从大三就开始了,同学们提前做了几次实习来丰富自己的简历。校园经历成了无关紧要的部分,萎缩到简历中不起眼的位置。最好的位置留给实习经历和项目经历,就像一个成熟专业人士的简历。
以前,这种“卷曲”程度是不可想象的。
叶翔宇就读的浙大,大部分同学也会积极参加宣讲会,向学长学姐要资料,会把Google招聘会的礼堂塞得满满的,但在这里只是“打滚”。很少有人会提前找实习。叶翔宇把班上几个练过的同学称为“千里眼”。
但是现在,光靠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每年都有无数毕业生想挤进互联网行业,但是各大公司的HC(人头数)不增反减。提前准备漂亮的实习简历只是敲门砖。接下来,毕业生还要拼学历,拼顶尖论文,拼实习含金量,拼面试表现,甚至拼运气。
运气不好的人,即使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游戏中笑到最后,也可能在最后一刻被告知游戏取消,game over。
牛有一个社区板块,形式和生态上接近过去的校园BBS,但讨论者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高校。叶翔宇每天都在论坛里潜水。今年社区里频繁出现招生反馈被破的帖子。
社区里有应届毕业生发帖反映自己被断了。
“他们中的一些人去年找到了工作。到今年上半年,部分企业会选择裁员,因为整个市场不好。我们(指校招部分,作者注)称之为毁约。”叶翔宇打了个比方。“(比如)我去年跟学校招生说,你明年来这里工作。到时候我就不收你了,给你一笔钱。对于学生,他很被动。他早就想好了,今年7月份去了那份工作,但是被终止后又要重新开始找工作。”
正式裁员时,企业需要支付裁员补偿金。但非在职学校招生与企业尚未签订劳动合同,三方协议的约束力有限。企业对于个别学校招生的默认成本大多在5000元以内。
学生能做的就是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发声。比如叶翔宇观察到,今年经常有人在论坛发帖,“他说我被这家公司注销了,大家小心点。”
学校HC招聘的减少是招聘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往年的大招聘,去年开始走上“降本增效”之路,在职员工也遭遇了几轮裁员;但另一方面,高薪的互联网行业对学校招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在大学生就业意向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僧多粥少,让校招成为新的“卷王”之争。空军中尉
招聘是融合了C端和B端的业务。一方面,它需要聚集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从企业获取招聘需求。“牛在牛的时候校招效率更高”。黄牛的对外宣传口号,诠释了一个校招平台的生命线。
很多产品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喜欢扩大自己的领地,从而完成用户和收入规模的增长,实现更高的商业目标。黄牛扩张地盘的可能性有很多,比如往前做学生的付费培训,或者往后做社会招聘,覆盖所有招聘周期,但这两种方式都被老板叶翔宇否定了。
第一条路更接近他创业之初的初衷,但在实践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培训的质量,参加培训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好的结果,这让他觉得不舒服;另一方面是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市场竞争很激烈。你说5000,我就说3000。收的少,培训成本不降低就亏了。赔钱是不可持续的,最后会越来越糟。”
第二种拓展方式是从校招拓展到社会招聘,成为贯穿求职者职业生涯的招聘平台。在牛科看来,有一个天然的用户社区,具有一定的社区属性。求职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用户粘性会更强,具备扩大社团招生意向的基础条件。
但叶翔宇给出的答案是,未来两到三年,他会更专注于校园招聘。
最核心的原因是他觉得这方面的校招没有做透。从一开始只有互联网行业找他们做校招,到现在有车企、银行等传统企业的客户。他的预测是,国内的校招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叶翔宇是典型的技术型老板。会议室里审核记录的营销人员时不时会因为老板太坦率而震惊地抬头看他。面试结束,送我出去的时候,员工对我说:“叶老板是我见过最不像老板的。”
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30出头的程序员的影子。苗条的身材,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运动鞋和一副黑框眼镜,刘海随意长,发型也不特意打理,拿着笔记本电脑穿梭在工作站和各个会议室之间。3354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很难把他和去会议室开会的普通程序员区分开来。
的确,他也在坚持做程序员该做的事。直到两年前,他还会编写自己的代码,关注前沿技术趋势,并与R&D部门的同事讨论新技术。
叶翔宇的单纯和真实,或许是牛科能够在国内校招领域崭露头角的原因之一。对于学校招生来说,学校和职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他们需要获取信息,而这些信息最好是简单、真实、可信的。
他不想将职业培训商业化,一方面是因为他个人对一些“割韭菜”行为的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在间接维护学员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是牛客在招聘领域长期立足的根本。
刺猬试探性地问了问牛客户的业务收入来源分布,甚至提前做好了“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敏感”“可以选择性回答”等表述的铺垫,但叶翔宇坦诚地给出了一个由数据组成的答案:“B端收入占95%,C端收入只占5%。”
对于黄牛客户来说,B端和C端的业务收入有显著差异。但是,收入差距并不能代表重要性的顺序,尤其是在招聘业务中。B端的岗位资源和C端的人才资源往往是相互作用的,很难用B端和C端谁更重要的单选题来定性。
对此,叶翔宇的解释是,我们无法判断B端和C端哪个更重要,而是要看企业现阶段更缺哪一部分,要重点拓展这一部分。“比如你来了很多C端用户,你想知道这些人应该去哪些企业比较合适,你就去搞定这些企业。企业进来后,可能一开始会说,我想招几个工程师。后来,我想在这里招聘其他(岗位)人员,但我们已经把其他(岗位)人员搞定了。”
可能是怕用语言解释得太抽象,他把双手放在会议室的桌子上,一左一右地模拟着交替前进的动作。“就这样,一步步,一步步,一步步。不能只做一面。”
专注校招后,叶翔宇对不同行业的冷热程度比过去更加敏感。行业观察某个轨迹的方式是看资金流向,看投资人是否愿意拿钱。叶翔宇站在更外围的空间,看这些赛马场有没有人才需求,需求大不大。
比如几年前,大量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产品的招聘需求涌入。今年大量新涌入的校招需求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智能硬件、金融等行业。叶翔宇统计了这几年B端客户群的变化,总结道:“坦白说,我们做业务的时候,会找到那些愿意出钱的雇主。其实他发展的还不错。因为我们自己在发展,我们愿意付出,因为我们想发展,这说明这个市场的热点在这里,需要好的人才去那里。”
春秋两季,一年两次,企业招聘需求动态展现行业兴衰和轨迹。
“事业要长远”
在新生代的学校招生中,叶翔宇自己的专业履历也算是一帆风顺。
某985大学毕业后,学校招聘进入谷歌,后转战Renren.com、阿里等国内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后自己创业当老板。
在牛科的社区里,985、211和海外大学生占55%,硕士以上学历占63%左右。这些和叶翔宇学历背景相似的大学生,往往目标不是找工作,而是拿到大厂的SP(Special Offer)。3354那意味着更高的薪资待遇,更高的职级,更高的职业起点。
但最让叶翔宇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和他差不多的同学,而是那些和他完全不同的同学。他们没有985、211的母校背书,也没有师兄师姐会给他们提供不同公司的内部资源,但他们毕业后也会努力进入大公司。
叶翔宇说,在牛科,这些外界眼中的普通学生,都是遗传的。“我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但我的目标很远大。我就是想进一家顶级企业,我就是想拿个特价。我该怎么办?最简单的就是模仿前人,看看前人是怎么做的。”当非本科的同学进入腾讯和阿里,类似的经验帖会继续在牛科的论坛里沉淀下来,因为人们不断的按照前辈的经验去取得成功,然后他们会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给下一届的同学。
传承不仅来自经验层面,也来自自我认知层面。
叶翔宇回忆起自己的校招,看到一个外企的学长回来讲课,就想如果她能考上,我也能考上。到现在,活跃在牛科的普通同学都会有类似的想法。“有人会觉得我是双非一甚至二本。我比(985、211的毕业生)差一点,但是在这里他能看到很多普通本科也能进百度、腾讯或者阿里。”
校招越来越卷帙浩繁,学生越来越焦虑。经常在论坛看学生帖子的叶翔宇当然能感受到。作为一个随和的学长,他大部分时间都能理解竞争对学生心态的影响,但偶尔也感受不到和学校招生一样的焦虑。
这就是两代人的认知差异。
对于叶翔宇这一代互联网人来说,努力和进取是获得自我提升的主要途径。他经常说什么
刺猬提出了很多互联网年轻人焦虑的外在因素,比如35岁的危机,但叶翔宇觉得只要保持好奇心,追逐新技术,年龄并不是太大的阻碍。作为一名招聘人员,他确实坚持这一信条。他招募年轻的毕业生和40多岁的成熟员工。在他看来,两者各有千秋,前提是25岁到40岁这段时间不被时代落下。
刺猬公社接下来没说出口的问题是,有多少公司能坚持这个信条,给四十多岁的老程序员一个机会?
对于焦虑的毕业生,叶翔宇想给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不要焦虑。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也许他提出的另一个视角更有价值。“其实人的寿命很长。就算今天找不到好工作,以后还是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很多同学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都是冲进大厂,一战成败都挺有决心的,但叶翔宇想告诉他们,就算失败了,毕业后只能进小厂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职业生涯漫长,大部分人都会卡在自己的极限里。
“我一开始没有进大厂,只是有点落后。前三年或者前五年,如果大家都在抢,起步越高越好。”他停顿了一会儿,好像在思考如何更准确地表达。“但你会发现,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人到了一定程度,他要的是不跌,涨的慢下来。如果你还在上升,差距很快就会被抹平。”
他接着把时间线拉长到更长的时间:“十年后,只有长期保持积极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如果更长呢?为祖国的健康工作50年,越晚,差距越大。”
长期保持积极向上,这是叶翔宇最想对2023届招生说的话。
(报告)
- 上一篇 : 看了三年 准备了七个月 在湾区做了宠培app |对话创始人
- 下一篇 : 字节推出“悟空搜索” 行得通吗?